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成都11月21日讯(记者 陈淋 摄影报道)四川既有大城市、又有大农村,城乡差距与区域差距交织叠加,城乡二元结构尤为明显。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提出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接下来四川将有哪些重点举措?
11月21日,在中共四川省委举行的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新闻发布会上,四川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副厅长叶长春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解答。
四川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副厅长叶长春
看现状:区域发展不平衡 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
叶长春首先介绍了现状:一方面,四川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区域发展不平衡,我省地域广阔、地理差异明显,不同地区禀赋条件和发展基础有差异,成都地区发展优势明显,成渝中部地区发展能级不足,革命老区、脱贫地区、民族地区、盆周山区等“四类地区”发展基础薄弱,成为制约四川城乡建设现代化的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四川省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城镇化率与全国平均水平比,仍相差近7个百分点,与东部沿海省份比,还有15~20年的差距,各类要素长期由乡村向城市单向流出,乡村要素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等存在较多短板弱项。
举措一:抓好县域内城、镇、村三大“载体”建设
县域涵盖了县城、小城镇和乡村等多层次空间载体,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和主战场。具体怎么做?叶长春详细介绍,一是聚力提升县城功能品质。以省委明确提出的“县城精修细补十项民生工程”为引领,切实推动一批对提升县城生活品质和承载能力有支撑作用的项目落地见效,不断提升县城人口吸纳和承载能力,建设一批绿色宜居韧性智慧县城。
二是提升中心镇辐射带动能力。推动省级百强中心镇扩面提质,培育打造200个省级百强中心镇,提升中心镇建设品质和承载服务能力,引导人口、资源和要素向中心镇集聚,建设一批产业强镇、文旅强镇和商贸强镇。
三是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扎实推动农房和村庄建设现代化,提升农房建设设计水平和建设品质,建设一批体现四川地域和文化特色的现代宜居农房,创建一批省级“巴蜀美丽庭院示范片”,持续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
举措二:抓好城乡绿色、宜居和历史文化三大“品质”提升
四川将着力塑造城市、小城镇、乡村各具特色之美,增强对各类要素的吸引力。
一是提升生态环境品质。加强城乡园林绿化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城镇公园绿地体系和绿道建设,建设一批家门口的“口袋公园”,大力实施海绵城市建设,创建园林城市(县城)。
二是提升城乡居住品质。加快完整社区建设,打造15分钟生活圈,有序推动老旧小区、城中村、危旧房等改造,提升县城住房供应和保障品质,采取多种措施降低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购房门槛,加强农房质量安全监管,保障农房质量安全。
三是加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抓好35座历史文化名城、103片历史文化街区和1165个传统村落保护和活化利用,抓好国家级和省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项目建设,推动城乡历史文化资源和现代生活有机融合,加强城乡特色风貌塑造和管理。
举措三:抓好城乡安全韧性“保障”
四川坚持将安全作为发展的前提,统筹城乡建设领域发展与安全。在提升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方面,加快补齐供水、排水防涝、污水垃圾等基础设施短板弱项,推动管网精细化改造,完善居住小区和公共停车场充电设施。在强化城乡安全韧性方面,紧盯城镇燃气、房屋建筑特别是自建房等重要风险点开展排查整治,持续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房抗震改造,推进燃气、供水、排水等管道老化更新改造,做好建设工程消防审验工作,提高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