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职业能力建设,技能人才培养如何向“新”而行高质量发展?10月25日上午,由四川省职业能力建设协会、人力资源报社首度联合主办的“创造新动能,高技能人才培养创新专场”举行。活动中,行业机构、高校、企业、培训机构资深专家围绕“造就能工巧匠,加快推进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这一主题畅所欲言,从全球前沿人才发展理念、成功实践案例、创新培训模式出发,为高技能人才绘制培养新蓝图。
【主持人】四川省能投集团人力资源部部长 曹继蓉:
四川省职业能力建设协会今年正式成立,协会将在全省加快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发挥怎样的作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蜀道集团如何关注行业发展动态,提前布局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成都工业学院在围绕四川工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有怎样的思考?四川矿产机电技师学院在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有哪些特色和亮点?当前,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还存在一些痛点和难点,该如何改进和创新?
为“技能四川”增添新动能
四川省职业能力建设协会副会长、成都市技师学院党委书记 王涛:
近年来,四川省深入推动“技能四川”建设,不断健全技能人才工作政策体系,扎实推动职业技能培训提质增效。截至目前,四川省技能人才总量达1107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总量达241万人。四川省职业能力建设协会将在四川省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积极发挥三方面的作用。
一是“当参谋、做助手”作用。协会将聚焦四川六大优势产业和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调查研究,了解相关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技能人才现有和缺口情况、不同等级技能人才的需求情况,为技能人才培育主体开展专业动态调整、提高技能人才培养针对性、增强人才培养适应性等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和科学的数据支撑。
二是“搭平台、聚资源”作用。协会将聚力搭建校企技能人才供需信息、职业技能竞赛及基地信息、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师资队伍建设信息、国际化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五大信息资源平台,为会员单位提供坚强的平台载体支撑,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三是“展形象、树品牌”作用。协会将通过举办论坛、开展专题讲座等方式,促进会员单位之间开展交流合作。表彰高技能人才培养先进单位及个人,大力宣传四川在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方面的好经验,充分展示四川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良好形象,打造一批全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四川品牌”。
优化高技能人才培养生态
成都工业学院工程训练/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教授 张玉平:
一要动态设置和调整专业,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特别重要的是,要依据产业行业的发展需求来设置,不能简单取决于个别企业的个别需求,必须要有长远发展的眼光。
二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如何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如何积极实施落地,这些都是要解决的实质性问题,需要政、校、企协调联动。同时,在推进过程中,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牵头、搭台的作用。
三要强化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当前,高技能人才基地对于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起到促进作用。但是人才队伍在“专”“精”“尖”建设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需要进一步强化高技能人才基地建设,从管理体制、投入方式、运行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切实提高技能人才培训质量。
四要不断提升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新八级工”制度促进了技能人才队伍的发展,下一步,还应从政策层面积极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工业企业的一线工作,让大家愿意去、留得住、有发展,这样才能进一步促进行业企业的发展。
构建多层次人才梯队 实现高技能人才倍增
蜀道集团党校常务副校长、培训发展中心主任 许正权:
随着新经济、新业态的不断涌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通过关注行业发展动态,提前布局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加强对新兴技术和技能的培养,以适应未来市场的变化和需求。蜀道集团纵深推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创新构建技能培训“一体化”管理体系,开展“订单式”培养、“套餐制”培训,覆盖产业工人20余万人次,建设各级创新工作室208个。承办11项省级职工职业技能大赛项目,举办各类技能活动超1500场,将竞赛作为发现人才的重要平台和技能人才成长的“快车道”。截至目前,蜀道集团有员工5.8万人,技能员工2.5万余名,其中拥有技能等级证书的技能人才超6600名。
未来三年,我们将大力实施“十百万技能人才培养计划”,以标杆引领、中坚支撑、广泛覆盖的模式,构建多层次技能人才梯队,逐步实现高技能人才倍增任务。选树十名领军人才,优先作为国家和省人才计划的推荐对象,纳入集团高层次人才认定目录享受相应政策;培育百名高技能工匠人才;培养万名技能骨干人才。同时,聚焦技能人才薪酬激励、荣誉表彰、职业发展等核心需求,优化技能人才发展环境,引导产业技能人才聚焦一线生产实践进行技术突破创新。
校企共建 实现三方受益
四川矿产机电技师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肖前蔚:
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四川矿产机电技师学院打造了一系列创新模式,一是对接产业发展,培育符合产业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学院在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结构方面围绕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需求,主动对接企业,校企共同确定育人目标、共同制定培养方案。目前,学院与150余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组建“订单班”56个。二是对接行业发展,培育符合行业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学院结合地勘行业对高素质钻探技能人才的需求,与相关行业企业联合成立交通工程产业学院,实施校内外“双主体、双基地”人才培养模式,为相关企业培养了“拿来即用”“用得顺手”的技能型人才,达到了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共同受益的效果。
校企深度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北京中思远信息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 杨长进:
目前,产训融合、校企合作已成为推动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促进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的重要途径。然而,这一过程中普遍存在企业成本及利益考量、人才流失风险、合作模式单一等制约产教互融互通的多重因素,要解决此类问题必须从根源深入剖析。
要完善政策激励与保障机制。政府应出台更具吸引力的激励政策,如税收减免、资金补贴等,降低企业合作成本。同时,还要支持大型企业办学或办技能培训班,并进行监督考核评价。
要建立利益共享机制。让企业以资本、技术、管理等方式参与学校的运营和管理,从而实现利益共享。可以推进校企共建产业学院或分校、实训基地等实体化合作平台,共同制定培养方案,确保人才培养符合市场需求。
要建立风险共担与利益共享机制。校企双方应共同承担人才培养的利益和成本,如设立专项基金用于学生奖学金、实习补贴等;在科研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人才推荐奖励等方面做到利益共享。
要加强沟通与交流。建立校企定期沟通机制,及时了解合作进展和存在问题,共同协商解决方案。举办产训融合与企校合作论坛、研讨会等活动,加强经验分享与案例推广。 (记者 刘雨晨)